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西方酒文化的东西方区别

时间:2024-11-17 17:01:09  来源:http://www.ythuangjue.com  作者:admin

西方酒文化的东西方区别

中西酒文化源于各自的传统思想,其相关语词在汉语英语中的表达形态有同有异。从中可以理解中国酒文化传统思想与西方酒文化传统思想特质的异同性。

酒自产生以来, 便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关心人性之善恶,也体现在对“酒”的造字上。《说文解字》解释:“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清人段玉裁注:“宾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酒有利有弊,既能让人如醉如痴,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让人祸害连连,荒淫无度,尽露人性之恶相。鉴于它的两重性,酒便有许多充满褒贬含义的别名:“欢伯”、“福水”、“狂药”、“魔桨”、“祸泉”等等。

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酒”相对应的词,但都不能完全相对应。Alcohol 原指酒精,现在也用来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饮料,像葡萄酒、啤酒、烧酒等。Drink通称包括酒的各种饮料,也可特指酒。liquor、spirit(s) ,均指非发酵的烈酒或蒸馏酒,相当于汉语的“烧酒”、“白酒”、“白干”。

Wine源自拉丁语vinum葡萄,一般指发酵过的葡萄酒等果酒。汉语的“白酒”其实是烧酒,不能译为white wine,而应译liquor或spirit 。同理“, 绍兴黄酒”也不能直接译为yellow wine ,应译作Shaoxinrice wine 。

既然做人要有道、有德和有品,饮酒当然也要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道是关于酒和饮酒的道理,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酒德”的语义转变也体现了酒的两重性。它最早见于《尚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唐朝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云:“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德的词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比如在酒桌上,我们常会听到“某人酒品很高”“, 某人酒品很差”,或“某人没有酒德”等的评论。这里的酒德或酒品其实应译为drinkingmanner 。一个人的酒品或酒德的好坏,折射了该人品格和德行的好坏及其处世的声誉,因而是非常重要的。儒道崇尚闲情逸致、追求超凡脱俗,饮酒也可以有不同的兴致(如“酒兴”) 。人们还可以用酒的方式避世即“酒隐”,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在酒醉的自由状态中,摆脱了束缚的艺术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酒喝到极致时,文人墨客可以诗酒斗百篇(如唐朝酒仙李白) ,也可以像唐朝书法家张旭狂写草书、大写“醉帖”,英雄武士可以大打“醉拳”,同样人们也可以弹“醉琴”、跳“醉舞”。

无论东西方,人们面对生活的忙碌和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只有在对酒高歌时、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暂时的解脱。这种相近的人生观,反映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里。当烦恼不断、忧愁缠身时,人们习惯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以此“借酒浇愁”。如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在《落日》里也有类似的诗句:“浊醪谁造汝? 一酌散千愁。”

英语也有借酒浇愁、借酒解愁的习语,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 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等。

中西方送礼差异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不同带来礼仪规则的差异.如西方要求的“女士优先”和中国尊崇的“长者为上”有时会发生矛盾冲突.面对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礼物是双方互相表达心意的一种礼节性的一种礼貌,但是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真正彼此相互尊重,这样才能礼尚往来友好的合作,所以在送礼的选择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征求当地的习俗问题,不能出现让人失礼节的问题,因为礼仪也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门面,可以给人长脸,也可以打脸,所以说礼品的选择上一定要因人而异,因这个习俗而定,不能盲目的以自己的认知而送礼。

所以中方出去送礼的时候,会谦虚的回应:过奖了哦,不用谢的,但是西方人收到礼品了之后,会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欢,而是也会给对方一个拥抱,显然是在我们这里,如果给对方一个拥抱是一种亲密的行为,会让人误解,但是西方不一样,西方表这是一种常规性的礼仪。

我们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待客和做客都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尽可能的让客人觉得特别的舒适,不去麻烦主人,让主人破费,比如主人们要想喝什么,客人一般说我不渴不用麻烦了,客人总是表现出特别的谦逊,所以我们在做客的时候一定要不要麻烦别人,而作为东道主的时候,则是处处为对方考虑。

西方人无论是主人和客人,大家都比较直率,无需客套,主人上门了,有客人上门的主人会直截了当的,想喝什么,如果客人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可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所以这就是东西方的一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一种是直率的表达,一种是委婉的表达,所以这就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平等地对待。

古今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并且认为应该礼尚往来,这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怎么送?什么时候送?送什么?送礼送的好了则事半功倍,送的不好则付诸东流。那么送礼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外又有什么不同的习俗呢?

一、目的不同

最初中国人送礼一般都带有比较强的目的性,通常是为了得到帮助,慢慢的到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通过一份真心挑选或制作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西方人比较注重情感的交流,更在意的是送礼的这一行为和礼物象征的意义,比如一瓶珍藏的葡萄酒,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或是一个CD,更希望对方能接收到自己通过礼物所传达的感情和心意。

二、接受礼物时的反应方面

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喜怒不形于色,并且在真正收下礼物前都要说上几句“别那么客气,来就来了带什么礼物啊”这样的客套话,而且没有当面打开的习惯,否则会被人留下“贪财”或“不礼貌”的印象;而西方人则是当面打开并真诚的说上一句“THANK YOU”等一番夸赞的话来表达对礼物的喜爱……其实这也让送礼的人心里会感到很开心。

三、送礼行为方面

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不太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和纪念价值,不会太重视价格的高低。

十三妈妈

那么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思维的差异是其中一个原因;傅雷先生曾阐述说:“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两种殊难融合交流”。

其次价值观也是影响中西送礼习俗的一个原因,中国人重人情、重人伦、期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持与人的关系;西方人自我为中心,主张个性的表达、彰显个人的独特,也因此表现在送礼中。

最后,就是文化、宗教和地理等因素也是影响不同习俗的因素。

如今这个时代,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不像原来那么的旺盛,小编个人认为送礼不在多么贵重,比起礼物本身是什么,我详细很多人更在意的是这份礼物被赋予的特殊性(谁送的)以及心意!

首先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 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同样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

一般而言,在送礼和收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西方人的表现形式却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准备的礼品采取赞赏的态度。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从哪儿买的,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是希望你能喜欢。

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而在西方,人们在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打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团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我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齐,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团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期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一样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一样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我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当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我的职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